impact
2018.01.08
2018年1月6日—7日,正值丁酉歲末和戊戌新年交替之際,基石資本邀請了華東師范大學許紀霖、北京大學何懷宏、復旦大學孫向晨和香港中文大學王慶節(jié)四位教授,在深圳大梅沙京基喜來登酒店講授和探討“西方文化體系中的生命價值”,這也是基石大家課堂的第16講,來賓百余人包括了基石資本的投資人、基石資本所投企業(yè)以及諸多實業(yè)界的朋友。
何懷宏先生以“古希臘哲學中的人生觀”為題進行首講,古希臘哲學是本次課堂主題的源頭,何老師是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是一位溫存中道,悲天憫人的哲學家和翻譯家, 他從“追求卓越,熱愛智慧”“認識你自己!”“尋求真理,堅持正義”“認識人性,把握命運”“遵循中道,理解幸?!蔽鍌€方面闡述城邦生活的古希臘人的政治理念和道德精神,對于善和義務的觀念的理解和追求。古希臘人的人生理想為“阿瑞忒”(希臘文“Arete”,常見翻譯為英文“virtue”),有著“追求卓越”的含義,“天才的希臘人的目標,和荷馬開始,榮譽或‘對榮譽的熱愛’就是永遠處于第一位和最耀眼的”。何老師將古希臘先哲從泰勒斯,蘇格拉底,柏拉圖到亞里士多德,梭倫一一道來,“梭倫對幸福有自己獨特的理解,是中道平衡和幸福的一個成功踐行者?!弊詈?,何老師提煉總結古希臘哲學中的人生觀并啟示我們:“努力地擺脫平庸,追求自由、優(yōu)秀和卓越,可以說是古希臘人的一個普遍的特點。這從個人來說,是要充分地認識自己,認識人性,認識差別和個性;恰當平衡,慎求完美,專心致志;寬容而不忌妒,乃至能夠欣賞和贊美別人和你不同的優(yōu)秀;而在這一過程中,尤其是最后,則與命運達成和解,獲得真正的、你自己感受到的幸福而不一定是世人眼中的成功?!?/span>
孫向晨先生以“基督教文化的生與死”進行專題演講,直接指向了本次課堂主題的關鍵要處。孫教授是復旦大學哲學學院院長,主要研究領域為西方近代哲學、啟蒙哲學、政治哲學、猶太-基督教哲學、現象學、法國哲學、比較哲學。孫老師通過五個部分展開對“基督教文化的生與死”的講解,包括:傳統世界如何理解“人生的意義”;基督教教義的基本內容;《舊約》與《新約》中的死亡問題;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死亡問題;在現代世界“何以自處”:活出生命的意義。
傳統世界中儒家,佛教,基督教對“人生的意義”都有深刻和精辟的理解,儒家的“生生不息”生命觀、佛教的“業(yè)報輪回說”,基督教的視野中有“創(chuàng)世說”、“救贖說”、“原罪說”、“天啟說”,孫老師系統講解了基督教教義基本內容“上帝的屬性與創(chuàng)世”、“三位一體”、“人的原罪與罪性”、“十字架與上帝的救贖”、“圣靈的作為”、“教會的作用”、“基督教的末世論”,重點闡述“人的有死性”、“耶和華已經吞滅死亡”、“死人復活與基督之死”、“我們帶著靈性的身體復活”,剖析《舊約》與《新約》中的死亡問題;并從馬丁路德開啟的“現代世界、尼采的“上帝死了”、海德格爾的“向死而在”探討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死亡問題。
最后,孫老師給出了對在現代世界“何以自處”的解答——“工作、關愛、勇氣:‘在苦難中,一個人可能仍然保持勇敢、自尊、無私,也可能為了自我保存在激烈的斗爭中喪失了人的尊嚴而無異于低等動物。’ ‘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會拿走你很多東西,但它唯一無法剝奪的是你自主選擇如何應對不同處境的自由。’ (維克多·弗蘭克爾)”
王慶節(jié)先生以“近現代西方哲學中的生命之意義”開講,近現代西方哲學是本次課堂主題的關鍵要旨。王老師是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當代西方歐陸哲學,東西方比較哲學和道德哲學等,是海德格爾研究的代表性學者,主要著作有《海德格爾:翻譯、理解與解釋》,《海德格爾與哲學的開端》,譯著《形而上學導論》等,《存在與時間》等。王老師用三個主題來闡釋命題:一、人類生命的價值與意義、二、西方“現代性”中的人的地位(“現代”與“前現代”:人與自然之價值的重新發(fā)現;“主體性”的奠立:科學、理性、民主、人權、自由、尊嚴、解放、革命;西方哲學中的“哥白尼轉向/革命”;科學與理性:以笛卡爾為例;民主與人權:以洛克為例;自由與尊嚴:以康德為例;解放與革命:以馬克思為例);三、后現代”境域中的“人”的生存危機與“向死而生”的希望(科學革命與“基本概念“的危機;“上帝死了”(尼采)與“人是會死的”(海德格爾);“還原”與 “回到事情本身?。弧叭耸且恢陼枷氲奶J葦”(巴斯卡爾)與“什么叫思?”;存在的“天籟之音”與人類的“傾聽”和“應答”:“自在起來”;斯芬克斯之謎與回歸哲學的初心:“認識你自己”與“自知己無知”)。最后,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的演講結束語充滿著蘇格拉底智慧,而王老師則借用了喬布斯的此結束語,“讓我們在生活中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存一分愛渴!保一分愚癡!)。
“在詩意與殘忍之間——深度對話”
講堂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是由許紀霖先生主持,上述三個講者進行的一場深度對話,是本次課堂的壓軸之戲。
許紀霖先生致力于20世紀中國思想史和知識分子研究,是聞名遐邇的思想史學家,自己本身也是中國當代知識分子的典型代表,氣度儒雅,于談吐中見博學,于博學中現幽默,于幽默中展魅力。
許老師認為我們“實際上這一天半的時間非常精彩,差不多三位學者,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用了9個小時,甚至9個小時還不到,我們就完整的學習了一遍西方哲學史,這樣一個哲學史能告訴我們什么?所以今天我們這一場整個來總結和提煉一下,因為馬克思有一句名言:哲學家在于解釋世界,但是更重要的是改變世界。哲學是很精彩的,但是對于我們來說更重要的,哲學能不能回應我們現在當下日常生活當中面臨的問題,特別是我們生命當中的很多構建性的問題。所以今天這一場,我們將從非常玄妙的哲學,從天空落到地面,也就是說讓三位哲學家從西方哲學的角度來回應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所碰到的一些困境性的,和人生、和生命有關的問題。”
對話分為上下半場,上半場討論“生”,下半場討論“死”。上半場,許紀霖首先以古希臘人幸福觀,古希臘人對名譽的重視,對現代人的啟示,向何懷宏拋出問題,次以 “敬畏之心”向孫向晨提出問題,敬畏上帝?天命?還是什么?再以海德格爾怎么看人生的“有”和“無”的問題,向王慶節(jié)提出了問題。三位講者侃侃而談,都進行了精彩回應。篇幅所限,不能逐一細述,概括來說,何老師認為不要太看重外在的評價,強調自我內心的評價;孫向晨則通過“尋找超越于個體的價值方向”來進行回應,王慶節(jié)先談“幸福”和“德性”,認為希臘的英雄實際上都是一種德性的彰顯,再借用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來回應敬畏之題,進行“無”的探討,由印度哲學,佛教哲學,與海德格爾進行了比較。
下半場討論“死”?!拔覀儾坏貌幻媾R死亡,莎士比亞筆下有一句名言:是生還是死,這是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對我們來說每一個人都存在的,我們不僅每個人最后要走向死亡,而且我們在生的時候,我們總是會碰到我們的親友,我們的熟人,他們的死亡,這同樣給我們很大的沖擊。所以在今天怎么面對死亡,怎么看待死亡,這同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我們人生的一個話題。 那么死亡為什么這么可怕?我想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我們不知道死了以后會怎么樣,如果我們知道,你知道真正的恐懼不是對死亡的恐懼,而是對死了以后的那個未知的恐懼,未知是最恐懼的,哪怕最可怕的是一塊石頭落地了,你也沒那么恐懼,真正的恐懼是你的不確定性,極大的不確定性讓你感到恐懼。所以我們今天不得不面臨這個問題?!薄皩τ谖覀円粋€現代人來說怎么來戰(zhàn)勝這個對死亡的恐懼?”,許紀霖將這一個實實在在的問題同時向三位講者發(fā)問。三位講者或從人生經驗和閱歷,或從哲學理性思考,或從現實人物案例,通過不同角度、不同含義進行解釋,何懷宏的“坦然”回應,王慶節(jié)“我們每一個舉動,我們每一個行為都在生與死之間,都是從死到生的過程”;最后許紀霖和孫向晨對安樂死的話題進行了討論問答。
在大梅沙灣,海天遼闊,思想的空間同樣寬廣。學術的講臺,思想的交流,文史哲大師們的傳道解惑和對話穿越時空,惠及世道人心。我們期待著老師們再聚首,我們能繼續(xù)聆聽受益,得以靈魂洗禮,思想升華?!枷氲奶炜?,群星閃耀
(編輯:韋依祎,責任編輯:魏錦秋,審閱:杜志鑫)
幾年前,我曾提出一個問題:中國經濟繁榮的根基是什么?
我認為是“重商主義(這里借指市場經濟)”與“儒家文化”這兩個因素的核聚變,只要我們的體制大門開一條小小的縫,中國老百姓與生俱來的聰明、勤奮、奮不顧身,幾千年窮怕了的物質主義和實用主義,就能創(chuàng)造一個新天地。
2021年,我見到一個新能源公司的董事長,談及張維迎所言“直到20世紀70年代,絕大部分中國人的生活水平不比唐宋時期好多少”,他說這是真的,1978年他沒有見過電,全家所有家當是一個小木柜。1979年,我的好朋友,一個咨詢集團的董事長考上了大學,報到前他勤工儉學,騎六七十里山路賣冰棍,山里的一戶人家,用幾個雞蛋和他換了一根,全家人排成一排每個人吮吸一囗。
在改革開放前,這是中國普遍的景象。而我們這一兩代人,在改革開放后,懷抱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創(chuàng)造了人類發(fā)展史上的奇跡。40多年過去,我們看到,輕舟已過萬重山。偉大的中國工業(yè)革命,怎么贊揚也不為過!
而另一方面,中國用幾十年的時間,走完了發(fā)達國家?guī)装倌甑穆?,這也就注定了,我們上山的道路,更加的陡峭。同時,中國作為一個有幾千年歷史的古國,其發(fā)展正常就是“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作為一個新興經濟體,我們講究的是實用主義,中國的政策也是因時、因勢而變的。
因此,并非一些簡單的因素就能夠遏制中國的增長,只要不出現戰(zhàn)爭這樣會擾亂經濟進程的極端因素,只要中國依然堅定地支持民營經濟發(fā)展,保護企業(yè)家精神,中國經濟的前進步伐就是堅定不移的。
如果認同這一點,那么無論是短期的政策、市場變化還是長期的中美對抗,都不會讓我們產生太大的焦慮。
具體從我們做企業(yè)和做投資來講,也無需過度悲觀?!俺林蹅扰锨Х^,病樹前頭萬木春”,在一些行業(yè)和企業(yè)衰落的同時,也永遠有一些行業(yè)和企業(yè)在崛起。
以半導體產業(yè)為例,我們不必糾結于半導體仿佛一年緊缺、一年過剩,因為問題的核心不是這個。問題的核心是第四次工業(yè)革命離不開半導體技術,而中美對峙、科技封鎖,將進一步迫使中國在所有科技領域謀求自主可控,進一步迫使中國以舉國體制解決創(chuàng)新問題。同時,當一項投資吻合科技進步趨勢和政策引導的雙重影響時,其估值亦將脫離傳統財務模型。這些才是中國硬科技投資的重要的底層邏輯。
看待資本市場,我們更不必計較一時的股價波動。回顧歷史,在資本市場發(fā)生劇烈調整時,那些優(yōu)質的企業(yè)往往也會出現大幅下跌,但不同的是,優(yōu)秀企業(yè)不僅能收復失地,還能再攀高峰。因此,我們繼續(xù)堅定地布局那些有核心技術、有企業(yè)家精神的企業(yè)。而從我們的投資經歷來看,那些有企業(yè)家精神的企業(yè)最終都帶領我們穿越了周期,并獲得了異乎尋常的回報。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